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交流 > 朝阳寺小学语文教研活动心得

朝阳寺小学语文教研活动心得

2018年11月13日 10:46:12 访问量:189

《秋天》心得

一年级 周福轩

《秋天》是一篇写景散文。由于孩子初学课文,自然段要给孩子说一说。每一段观察角度,对象不同。且孩子可以找出秋天的特征,体会作者的感情。第一段,天气转凉,黄叶飘飞;第二段仰视取角,写出秋天天空高蓝,大雁排队南飞的特点;第三段用感叹句充分表达作者对秋天到来的喜悦之情。

老师这节课流程顺畅,教态自然,读书识字形式多种多样,各种设计让整节课妙趣横生。图文结合让文章内容深入浅出,利用实情实景,以及飘落的树叶讲述秋天,贴近生活。不足之处讲授内容缺少进一步巩固的过程,也缺少进一步提升的过程。一年级语文教学不好把握,想灵活多样,容易华而不实,想一心识字,容易死板无趣,然而老师把握很好。40分钟很高效。

板书设计体现趣味性与直观性,通过一课的学习结合板书,已经都可以把课文背诵下来。

课堂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最精彩的永远是下一堂,老师的课有灵气,这是我要学习的。

 

 

 

 

 

 

 

 

 

语文教研  《落花生》  听课心得

                          四年级

我已经不是第一次听《落花生》这一课了,但还是再一次认真地听了于秀英老师执教的这一课。老师的课很精彩。但这里所说的精彩不是指生动的课件演示,而是来源于于老师的教学机智。平淡中,让我们看到了课堂背后,老师的知识储备。   

《落花生》我也教过,备课时,我也会去查阅书籍资料,为上课做好准备。但,我却从未考虑过花生为什么要叫“落花生”,许地山先生对自己所写的《落花生》有多么的钟爱,当年《落花生》发表时引起了怎样的轰动……这些看似与课文毫无关系的话题,在老师的口中,都变成了精彩的授课内容。不仅孩子们听着津津有味,就连坐在一旁听课的我,也被深深吸引了。   

“文章不是无情物,文章不是无意言。”有人读《落花生》,仅理解为对花生的赞美,有人却由此悟出做人的道理。同样一篇文章,不同的人来读,读出的味道不同;同一篇课文,授课角度不同,课堂效果也截然不同。《落花生》借物喻人,借由花生交给孩子们做人的道理。这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教学中侧重点,但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呢?老师的课堂,告诉我们:还可以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落花生》中老师主要运用“比较法”引导学生去独立阅读、分析课文。运用“比较法”去独立阅读课文。这需要老师的指导,授学生之“渔”。   

《落花生》一课朴实无华,重点突出。教材的训练要求是“分清课文的主次”,但真天要“分清”必须掌握方法。老师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认识文章的重点,她根据课文的不同情况,采用了三种比较的方法。

1.比较详略抓重点 在课文“种花生”与“过收获节”、“吃花生”与“议花生” 的比较中,老师引导学生看文章的详略,详者为重点。

2.比较内容抓重点 在“我们谈”与“父亲谈”的内容比较之中,“父亲谈”的内容更加重要,学生通过比较内容,抓住了重点。

3.比较目的抓重点 在“赞花生”和“学花生”两点中,再找出最重要的,用前两个方法显然无济于事了。老师引导学生看文章的写作目的,于是,“学花生——做有用的人”这一最重点便抓住了。    

老师的课堂,朴实无华,但在朴实中又透露着精彩,需要我们用心体会。犹如喧哗过后的平静,朴实,却激荡人心!

建议:1、价值观引导不够深刻 这节课的教学老师能够抓住重点,来进行教学,最终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难点没有突破,即对苹果、石榴和花生价值的认识,老师引导得还不够深刻。 这篇文章是老文章了,但老文章在新时代下肯定会遇到多元解读,而老师却没有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去思考。文中父亲的话所倡导的价值观有它积极的一面,但也有消极的一面。做人要像花生那样默默奉献当然应提倡,但若学生深埋地底待人挖掘却不可取,新时代里竞争如此激烈,需要你勇敢地展示自我,。但也有人会说“是金子总会闪亮”,但我想,那只是对金子而言,它的本性永远不变,注定了它有资本去等待,而人就一样了。我们常说:人生苦短,白驹过隙,如果被埋没了十年,二十年甚至一辈子也没有伯乐未发现你,岂不可悲。 对于苹果的认识,我们则要防止学生一味地它到它的炫耀的缺点。其实,苹果、石榴是那种既好看又实用的东西,我们为什么要排斥他呢?更不能拿花生的长处去比苹果、石榴的短处。正如一位同仁所说:像花生那样的人生并不是唯一选择项,在这个世界上,在市场经济时代里,有人像太阳那样光芒四射,有人像林中的小树那样静静不动,有人像大海那样深沉,有人像小泉那样清明,但有一点则是相同的,做人要做一个对社会对他人有用的人,而不是做一个自私自利的人。 所以我们在引导学生读文章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抓住其积极的一面。

2、借物喻人写作手法应该详细解读。应说明物是什么,有什么特点,人有什么特点。借物是手段,喻人是目的。说明物与人相似的品质更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语文教研 听《落花生》心得

五年级 李程

老师执教的《落花生》这篇课文,围绕“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的顺序来写的,重点写了“议花生”这部分内容。

在教学《落花生》一课时,老师先引用单元导语进行导课,然后引导学生交流有关花生的和作者的资料,如“花生为什么又叫落花生?”“你知道花生有哪些用途?”“你对作者许地山知道多少?”等等。例如在交流作者许地山的相关资料时,能让学生了解作者许地山之所以给自己取笔名为“落华生”,就是因为他喜欢“落花生”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品格,并以此笔名来告诫自己做一个具有落花生品格的人。在这些问题的交流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都被调动了起来。

师在教授“议花生”这一部分时,特别是在引导学生理解父亲说的两段话这一环节时,父亲的话虽然朴实无华,却蕴含着一个深刻的做人的道理。教学时,老师不过多地讲解分析,让学生多读多感悟多思考。学生体会出花生品格后,老师又提出一个问题:“如果你就是那位父亲,你觉得该怎样读这两段话,才能表达出你当时的感情呢?大家来评评谁读得最有感情,学得最像。”既锻炼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在读与评中学生与“父亲”产生了情感共鸣,领悟了课文的思想感情,同时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彰显与发展。

  《落花生》一课中的“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别人没有用处的人。”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体会了这句话的内容,也就弄清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于是,教学中老师紧紧围绕这句话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什么样的人是有用的人?”并点拨学生联系周围的生活实例深谈,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感悟到“清洁工”“建筑工人”“警察”“教师”等人都是具有花生品格的人。使学生明辨是非,强化了情感的熏陶。

通过聆听老师的这节课,我更深层次的认识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以人为本,还给学生自由的空间。教师应善于营造民主、平等、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和学习环境,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

《落花生》心得

六年级 刘坤

老师的语文课堂,实实在在,扎扎实实,这就是我所追求的语文课堂的境界。

1、语言文字的训练落到实处。如第一自然段的品读,教师启发学生抓住某个关键词去发现问题。学生抓住了“居然”,联系上下文,回到文本,让学生去发现,感悟收获的喜悦。引导读出“喜出望外”的心情。再有对“实在很难得”的理解,师介绍背景,指导朗读一二句,让学生知道,理解词语,还可以去了解作者,了解写作的时代背景,这样为后文的学习起到一个铺垫的作用。展示了老师细心、细腻的教学风格。

2、体现互动阅读模式。教师创设三个互动阅读模式,提出具体、有效的操作方法,让学生有章可循。在课堂的活动中,学生热情参与。第一次小组合作:学习第一自然段,教师提出具体的方法:正确流利朗读第一自然段——把你的发现和小组分享(某个关键词、批注)——推选一名汇报。第二次小组合作学习:直奔中心,议花生,教师提出具体的方法:明白的,感受深刻的,有所发现的,做记号——尝试自己解决问题——在小组内交流,互相修正——推选2号汇报。第三次小组合作学习:探究父亲觉得花生到底好用在哪?

3、建议:要重点去体会作者的表达,去理解父亲的话,最终让学生去积累、内化。最后环节,可以让学生提问题,并带着问题进入第二节课的学习。抓住文章对话的写作方法,进一步去读文。要抓住核心价值问题。

 

编辑:姜世荣
评论区
姚长华(2018/12/28 15:30:06)

有效的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

回复 支持[0] 反对[0]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庄河市塔岭镇中心小学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联系地址:庄河市塔岭镇隈子村隈子屯133号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