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规章制度 > 大连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征求意见稿)

大连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征求意见稿)

2021年05月10日 07:08:52 访问量:570

 

 


 

为进一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推进大连教育现代化,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更好地满足城市发展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依据《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大连2049城市愿景规划》《大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辽宁省“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大连教育现代化2035》,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期间,大连教育战线全面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扎实党建引领教育发展,“五育并举”育人模式更加完善,教育服务城市振兴发展的作用得到了进一步彰显。

1.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效落实。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坚定不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实践,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创新青少年教育管理引导体系,完善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管理框架体系,初步形成“三全育人”格局;党建工作与学校德育有机衔接,“一校一案”个性化推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强化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法治教育、国防教育,成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配齐兼职法治副校长,建成17个中小学综合实践基地和105个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持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生核心素养水平不断提升。

2.教育均衡发展成效显著。学前教育普惠性学位供给持续扩增,新增公办幼儿园71所,增加公办学位1.5万个,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数占比达到48.2%,认定普惠性民办幼儿园202所,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数占比达到84%。全域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评估,管理标准化示范校占比接近42%,组建义务教育集团95个,聚合成员校384所,特殊教育建设资源教室116个,全面落实“零拒绝,全覆盖”,义务教育巩固率99.1%。新建、改扩建中小学52所,满足义务教育51.8万个学位需求,消除超大班额和大班额。建成农村中小学教师集体宿舍1021间,完成农村“暖校舍”改造,集中改造157所中小学、幼儿园非卫生厕所。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新增省示范性高中6个,示范性高中在校生比例达到55.54%,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100%。实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解除家长后顾之忧。西岗区成为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区。

3.教育综合改革取得新突破。系统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出台《大连教育现代化2035》《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持续推进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取消市级教育行政职权6项,“互联网+政务服务”、优化营商环境和政务事项“一网通办”加快推进。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稳妥推进,全面落实高考综合改革,系统设计中考改革,实现民办高中与公办一般高中同一批次、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同一平台录取。实施新课程改革,获批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深入推进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出台《大连市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获得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4.教育服务城市建设作出新贡献。整合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高标准基本建成大连职业教育基地,将15所中职学校整合为6,完成9所市直部门所属职业学校转隶教育部门工作。调整增设面向先进装备制造、现代服务、电子信息等产业的专业及专业方向34个,建成国家级中职示范专业3个、实训基地43个。建立深化产教融合“双市长”协调机制,出台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积极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推动校企协同育人,大连市现代服务职业教育集团入选全国首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培育单位。建立国际化人才培养基地,引进西门子等世界500强企业标准和岗位标准开展培训和认证鉴定。在连高校加快“双一流”建设,调整优化学科结构、专业设置,服务城市经济发展。成立国家开放大学(大连)老年开放大学和大连市社区教育指导中心,广泛开展全民终身学习活动,不断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全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5.1%,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已达到15.4年,市民受教育程度和劳动力整体素质进一步提升,学习型城市建设进程加快。扶智与扶志并重,教育扶贫取得决定性胜利,“大连班”支教团队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十三五”期间,对照先进地区,我市教育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短板。一是优质资源供给还不够充足。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尚未达到50%,中小学校布局不尽合理,城乡间教育仍有差距,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有待推进,学校建设亟需加快,优质高中资源不足。二是教育改革创新力度还需加大。“放管服”改革、“管办评”分离和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还有待深入,教育治理能力有待提升,办学活力有待增强。五育融合教学方式需要加快创新,教育评价改革有待深化。三是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还需增强。高等教育的学科结构、专业结构、师资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产学研结合还不够紧密,高水平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能力不足,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够深入紧密,职业教育适应性有待增强。四是教育保障水平还需提高。教育投入强度不高,引才育才的保障力有待加强。教师队伍结构性短缺、活力激发不够、培训效益不明显,教育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相对滞后,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应用教育教学有待加快推进。

(二)发展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我市处于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阶段,也是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开放创新之都、浪漫海湾名城”的第一个五年。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品质提升,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发生深刻变化。

1.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需要教育高质量发展。高质量的教育是高品质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人民对高质量、多样化教育的新期盼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促进幼有善育、学有优教的重要性更为凸显。大连的人口老龄化、人口城镇化、劳动年龄人口减量化等特点愈加凸显,人口分布和结构变化对基础教育学位和终身教育服务的供给都保持较大压力。大连教育需要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强化教育资源精准配置,提高义务教育资源供给均衡水平,建设一流教师队伍,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和评价制度,进一步激发内生动力和办学活力,形成覆盖各主体终身学习的服务体系,增进人民福祉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城市创新发展的追求需要教育服务能力提升。“开放创新之都、浪漫海湾名城”建设全面启动,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技术创新对社会发展和产业新旧动能转换的作用日益凸显。城市目标定位和产业转型升级,要求大连教育优化人才培养类型、层次、结构,以高水平创新服务成果适应创新驱动发展新需求,助力城市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

3.加快对外开放需要教育开放水平提高。我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正在加快形成,外部发展环境复杂多变。“建设亚太对流枢纽,打造更加开放的国际门户”的目标愿景,需要大连教育坚持对外开放,扩大对外交流合作,提升国际化人才培养能力,形成与大连城市发展定位相匹配的教育对外开放格局。

4.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应用要求教育发展模式变革。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向教育领域渗透,催发学生学习方式、学校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式的深刻变革,为大规模因材施教创造新机遇,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新动能。新技术融合应用要求大连教育要主动融入技术变革潮流,推进教育观念、运行模式、治理方式变革,强化支持学习者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学习环境建设,加快新技术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实现数字化智慧化赋能教育现代化。

面向“十四五”,大连教育必须着眼于服务国家和城市发展战略、服务人的全面发展,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教育高质量发展,努力构建具有大连特点、中国特色、国际水平的高质量教育体系。

二、发展战略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落实“九个坚持”为主线,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坚持改革创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加快大连教育全面现代化进程,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教育强市,打造国内一流教育高地,为大连推进“两先区”和东北亚科技创新创业创投中心建设、担当起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排头兵和领头羊的重要使命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进一步落实党领导教育工作的体制机制,确保党在教育工作方面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有效落地落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使教育领域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教育高质量发展。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主动适应新型城镇化、需求多样化、学习终身化的新需求,加快建设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高质量教育体系,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教育问题,努力让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落实立德树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学生的未来发展、终身学习、幸福人生奠定基础。落实教师为本,尊重教师职业性、专业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3.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践行新发展理念,形成更具活力与美誉的区域教育优势,充分彰显城市教育品质。强化制度创新,破解体制机制障碍,释放学校办学活力。强化协调发展,着力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充分问题,努力构建大连教育发展新格局。强化绿色可持续,树立科学质量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校园,注重生态文明教育。强化开放融合,广泛深入学习国内外教育发达地区的先进教育经验,深耕日韩教育交流,积极开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合作。强化公平共享,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着力补齐发展短板,缩小城乡差距,关心留守儿童和残障儿童,推进教育公平,助力共同富裕

4.坚持深化改革创新。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强化制度创新,促进产教融合、科教结合和校内外教育功能互补,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线下和线上教育优势互促。以教育评价改革引领育人方式、办学模式改革,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充分激发教育发展内生动力,进一步释放学校办学活力,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

5.坚持系统观念。深刻把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对大连教育事业发展的新要求,统筹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乡村振兴和人的发展对教育的服务需求,助力核心技术攻关、产业转型升级和“开放创新之都、浪漫海湾名城”建设。统筹发展与安全稳定两个大局,准确把握守正与创新、秩序与活力的关系,强化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运用系统思维,统筹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推动各学段教育有机衔接,系统推进教育改革,推进教育发展规模、结构、速度、质量、效益、安全相统一。

(三)发展目标

1.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2035年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全面建成学习型城市。优质学前教育资源实现全覆盖,义务教育实现优质均衡发展,特色优质的高中阶段教育资源丰富充足,建成一大批引领性、示范性、智能化校园,形成开放融合、实现分类和特色发展的现代职教体系,形成与城市地位相匹配的高等教育发展新格局,形成服务市民、多元参与、灵活便利的终身学习体系。尊师重教蔚然成风,教师专业发展成就感在立德树人中充分展现;教育现代化治理体系更加健全,每位青少年儿童都享有适切的教育,学习者实现主动学习、全面发展、社会所需、人生出彩;教育现代化水平进入全国副省级城市前列,各级各类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为新时代大连推进“两先区”建设和东北亚科技创新创业创投中心建设、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化城市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和智力服务。

2.“十四五”时期发展目标。2025年,教育现代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学习型城市框架更加清晰,教育事业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主要指标保持东北地区领先,总体发展水平位居副省级城市前列,部分指标接近国际大都市先进水平。各级各类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每一名学习者拥有人生出彩机会,为新时代大连高质量发展、率先全面振兴提供强有力支撑,为实现大连2049年愿景目标夯实基础,为新发展阶段形成新发展格局做出积极贡献,优质教育成为城市的新名片。

 

大连教育事业发展主要指标

 

2020

2025

学前三年毛入园率%

90.4

95

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比率%

48.2

55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99.1

保持高水平

残疾儿童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

99

保持高水平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100

100

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良率%

31.2

50

学前教育教师接受专业教育比例%

79

85

义务教育专任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比例%

88.9

95

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比例%

65.8

80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

15.4

15.6

 

三、重点任务

(一)落实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改革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开展“学习新思想,做好接班人”主题活动,坚持不懈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铸魂育人。更好发挥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关键课程作用,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中小学专题教育读本。大力推进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工作的实施。深化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配齐、配好思政课教师,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传承红色基因。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深入开展“学习总书记勉励语 持续弘扬雷锋精神”活动,强化道德规范,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2.加强德育体系化建设。完善“方向正确、内容完整、学段衔接、载体丰富、常态开展”的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工作体系,指导中小学不断增强德育工作实施能力,深入推动“一校一案”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不断增强德育工作时代性、科学性和实效性。强化各学科德育功能,促进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引导学科教师树立大德育观,将各学段的德育目标、德育内容细化落实到各学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中。围绕“六好”标准,依托品牌培育,推动文明校园创建具体化、精细化、项目化。完善中小学全员育人导师制,不断提升全员育人导师制的覆盖面与实效性。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职业道德、职业技能教育。优化教师培训课程结构,开发和增设基于涵养学生道德素养的学科教师研修课程。落实市委加强学生教育管理引导的要求,构建学校、社会和家庭三位一体的德育工作体系,完善德育工作运行机制,形成“三全育人”新格局,汇聚青少年教育合力。家校协同加强中小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管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文本框: 重点项目1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关键,发挥思政课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主渠道作用,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高质量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省级试点工作,培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培训思政工作骨干200人次,5年内,遴选**个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实践基地校,形成特色成果**个。
◆“一校一案”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评选典型案例***个。以“厚植家国情怀,涵养道德品格”为主题,推选主题班会活动课***节。

3.提高智育水平。树立科学质量观,减轻过重课业负担,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科学兴趣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全方位构建、实施学业质量标准和教学评价标准体系,完善大连市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全面实施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在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强化学生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等关键能力培养。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全面开展科技创新教育,积极引导推动各中小学开发科技创新类校本课程,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类学生社团的作用。强化学科实践,增强学生认识真实世界、解决真实问题能力。推进综合学习,积极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活动,提升学习综合效应。加强对学生的创新创造创业教育,建设创客体验空间和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平台,进一步提升学生创新创造创业就业本领。发挥信息科技的优势,促进线下学习与在线教学有机融合,服务个人化学习。

4.提高学生身心素养。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有效落实每天两次大课间体育活动与体育家庭作业制度。支持重点镇、偏远乡镇和少数民族乡镇和海岛乡镇等改造50所中小学校操场,推动建设中小学校体育美育综合性场馆。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加强中小幼体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强化“教会”、“勤练”、“常赛”,完善学校体育“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教学模式。广泛开展面向全体的普及性体育运动,推广中华传统体育项目,构建以学生体育社团、俱乐部等为主要平台的课外体育活动体系。深化体教融合,加强全市中小学体育特色项目布局和建设,健全教学、训练、竞赛和人才培养体系。加强教学质量监测与学生健康体质监测的评价,督促学生掌握至少2项体育技能。加强幼儿足球启蒙教育,全市布局200所以上幼儿园普及幼儿足球启蒙教育。义务教育阶段全面普及足球教育,参与校园足球运动的在校学生人数占比达到70%,重点打造至少10所校园足球样板示范学校。加强满天星训练营和青训中心的一体化建设,拓展和打造初中和高中校园足球基地校,打通各学段相互衔接的校园足球人才培养通道。完善政企合作的校园足球机制,打造全国一流具有大连特色的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强化近视综合防控,逐步降低儿童青少年新发近视率。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鼓励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培育一批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充分发挥大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作用,力争组建区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努力配备专职专业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保障心理专家培养、师生心理健康培训、心理教育课程建设和心理咨询室建设,全面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

5.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树立学科融合理念,加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相融合,有机整合相关学科美育内容,大力开展以美育为主题的跨学科教育教学和课外校外实践活动。严格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刚性要求,开齐开足上好艺术课。统筹整合学校与社会美育资源,形成课内课外一体化、校内校外相结合的美育机制。深化教学改革,逐步完善“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的教学模式,高效利用美育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一批高水平美育特色学校,鼓励学校积极发展特色项目,开发艺术校本课程,形成“人人有特长、班班有特点、校校有特色”美育工作新局面。充分利用艺术院团、在连高校优质资源,继续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大力推广合唱、合奏、集体舞等惠及全体学生的艺术活动, 建立常态化学生全员艺术展演机制,丰富艺术实践活动。全面实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配齐配好美育教师,畅通美育教师职业发展通道。改善场地器材建设配备,利用好中小学校美育器材场馆。

6.加强劳动实践教育。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改进劳动教育方式,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引导学生梳理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发挥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设立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的中小学劳动教育必修课程,推进劳动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进行互相渗透、互相融合,创建50个劳动教育示范学校。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以个人生活自理、家庭劳动、校内外劳动、职业体验和社区志愿服务,培养学生劳动兴趣、磨练学生意志品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全面提高广大中小学生的劳动素养。加强综合素质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推动基地课程升级。推动学校与社会资源的联动融合,为学生安排参加农业生产、工业体验、商业和服务业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劳动过程,增强劳动感受,体会劳动艰辛,分享劳动喜悦,掌握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继续开展以社区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中学生义工服务活动,将学生志愿服务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开展研学实践教育活动。强化劳动教育督导检查。引导家长支持配合学校开展劳动教育。以生态文明教育为重点,用好《垃圾分类教育读本》,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增强中小学生环境保护意识,提升青少年生态文明素养。积极推进绿色校园建设,推广使用节能、节水、环保、再生等绿色产品。牢固树立勤俭节约意识,坚决制止学校餐饮浪费。

文本框: 重点项目2
◆支持重点镇、偏远乡镇、少数民族乡镇和海岛乡镇等,改造50所左右中小学校操场,推动建设中小学体育美育综合性场馆。
◆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
◆针对年龄特点分别以个人生活起居、校园劳动和家庭劳动、校内外劳动和职业体验为主开展劳动教育,创建50个劳动教育示范学校。
◆实施“国家语言文字推普周”主题活动和“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推广普通话,积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7.强化国家语言文字推广。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推动中华优秀传统基因代代传承。创新开展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深入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大力宣传和推广普通话,积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语言文化,推动语言文字规范标准体系和信息化建设,创设大连市良好的语言文字软环境。

(二)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发展,满足高质量教育需求

1.强化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发展。努力扩增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力争新增公办园50所以上,2025年底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力争达到55%。认定和扶持民办幼儿园普惠优质发展,在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优质园幼儿力争达到80%以上。进一步完善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管理机制,确保城镇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纳入公共普惠性教育资源管理。落实国家及省幼儿园办园标准和装备标准与规范,不断改善办园条件。健全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推动无事业编制公办幼儿园机构登记改革。提高农村公办园运转保障水平和教育质量。深入贯彻落实《规程》《指南》,全面规范办园行为,提高保教质量。完善教研责任区机制,强化区域教研、园本教研,发挥教科研人员指导引领作用。推动优质幼儿园创建与晋升,实施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提质工程。落实《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防止和纠正“小学化”倾向,实施科学保教。

2.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优化中小学布局规划,全市新建、改扩建中小学40所,重点加快推进甘井子区、金普新区和高新园区等人口迁入区域中小学建设,匹配教育供给与需求。推动教育集团化办学,推进教师交流和“县管校聘”改革,促进优质资源向薄弱学校覆盖,努力办好家门口每一所学校,发挥招生政策导向作用,引导主城区生源合理流动,缓解供需突出矛盾,巩固治理“择校热”成果。坚决落实义务教育学校免试就近入学,落实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纳入审批地统一管理,与公办学校同步招生,严禁民办义务教育学校考试、拍尖、提前招生等扰乱办学秩序的违规招生行为。持续推进“减负提质”工程,切实提升课堂教学实效,严格控制学生作业量,加强作业统筹,确保学生充足睡眠时间,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严格规范学校考试管理,坚决整治中小学校不遵守教学计划、“非零起点教学”等行为。完善课后服务机制,不断创新课后服务内容和服务模式,提升课后服务质量。推进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建设,通过加快中小学规划建设和高中阶段学校校舍疏解置换等方式,统筹解决人口密集区域资源不足问题,逐步实现优质均衡标准班额。加快补齐农村教育短板,推进乡镇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打造“乡村温馨校园”。落实“厕所革命”要求,高质量完成农村中小学旱厕改造。进一步巩固特殊教育入学率,大力推进融合教育,强化特殊教育向“两头延伸”,加强学前和以职业教育为主的高中阶段特教工作。

3.推进高中资源布局优化。落实主城区优质教育向外疏解、“资源向北去”的部署,进一步优化普通高中资源布局,推动优质高中教育品牌学校功能外溢。优化整合主城区普通高中资源,建成、启用大连市第二十四中学金普新区校区。围绕英歌石科技城、太平湾经济区建设等,研究布局2所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力争创评3-5所省级特色普通高中、5所教育教学改革典型学校,努力将优质特色化普通高中在校生占比提高到65%。推动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示范校建设,加强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的特色项目和实验项目研究,完善学校课程管理制度,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高中教育的需求。

文本框: 重点项目2
◆加快小区配套园回收开办力度,力争新增公办园50所以上,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力争达55%,公办和普惠性民办优质幼儿园在园幼儿比率力争达到80%以上。
◆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建设,优化中小学布局规划,全市新建、改扩建中小学40所,匹配教育供给与需求。落实“厕所革命”要求,高质量完成农村中小学旱厕改造。
◆落实“主城区优质教育、卫生资源向外疏解”和“资源向北去”的部署,优化普通高中资源,建成、启用大连市第二十四中学金普新区校区。围绕英歌石科技城、太平湾经济区建设等,研究布局2所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
◆力争创评3-5所省级特色普通高中、5所教育教学改革典型学校,努力将优质特色化普通高中在校生占比达到65%。
4.办好民族教育和专门教育。保障民族学校和专门学校办学经费和教师配备,全面改善民族学校和专门学校办学条件。加强民族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办好内地新疆高中班,提高民族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专门学校办学质量,积极拓展服务职能。完善以法治宣传教育为主,兼具心理健康教育、禁毒教育、安全教育等功能的青少年法治教育课程体系,为专门教育提供专业服务。

(三)加快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

1.进一步优化职业院校布局结构。坚持职业教育类型教育基本定位,打造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面向大连着力发展的前沿产业、服务业和新型业态布局,主动对接大连产业结构升级需要和商贸物流、文化旅游、学前教育、养老服务的人才需求,优化高等职业院校布局,扩大高职招生规模,新增2所高职院校,加快发展中高职贯通学历教育。支持大连职业技术学院普湾校区二期等项目建设,推动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建设成为全国领先的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积极征求试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为申办职业大学打好内涵与外延的基础。调整中等职业学校布局,通过采取“撤销一批、保留一批、整合一批、提升一批”等措施,到2025年,全市中等职业学校调整到50所左右。重点支持建设10所高水平职业院校,形成20个有影响力的特色品牌实训基地。

2.形成教育与产业统筹融合发展新格局。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委托管理、合作共建等方式,推动企业和社会力量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引导企业参与职业学校、高等学校服务资源供给,打造一批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试点建设12所政府与企业共建的职业院校或二级学院。开展产教融合企业试点,培育和认定一批市级产教融合型企业,促进企业在现代学徒制、“1+X”证书制度、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就业创业等方面深度参与职业教育,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水平。

3.推进职业院校示范专业和优质课程建设。对接国际标准、服务产业升级、聚焦民生需求,新增一批适应大连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需要的新兴优势骨干专业,形成覆盖主要产业链的专业群,建成50个以上中职品牌专业、100个品牌专业课程,建成30个以上高职品牌专业、80个品牌专业课程,实现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4.扩大职业教育影响力。完善具有大连特色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职普融通,面向中小学开放职业院校实训场所、课程、师资等教育教学资源,开设面向中小学生的职业体验活动或选修课程。全面提高职业院校信息化水平,开发实训教学应用软件,建设数字化教室、数字虚拟仿真实训基地,构建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新模式。

文本框: 重点项目3
◆面向先进智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战略产业等,新增2所高职院校。支持大连职业技术学院普湾校区二期等项目建设,建成1所高水平现代化高职院校,支持现代服务职教集团建成国家首批示范职教集团。
◆重点支持建设10所高水平职业院校,形成20个有影响力的特色品牌实训基地。试点建设1—2所政府与企业共建的职业院校或二级学院。
◆培育和认定一批市级产教融合型企业。建成50个以上中职品牌专业、100个品牌专业课程。建成30个以上高职品牌专业、80个品牌专业课程。
5.建设高水平终身学习服务体系。推进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相互融合。完善注册学习制度和学习服务机制,方便学习者随时注册随时学习。加强终身学习资格框架和学分银行制度建设,制定各类学习成果认定标准、学分标准、学分积累办法,健全学分互认转换机制。健全继续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建立市民终身学习需求与能力监测制度。强化继续教育与社会培训服务功能,面向行业企业开展多种类型多种形式的职工继续教育。扩大社区教育资源和学习场所供给,加强社区教育机构与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站)、社区图书馆、社区健身运动场馆资源共享与服务联动。开展“社区学校共建示范校”建设项目。培育一批具有文化传承和创新元素的社区学习坊。办好大连社区大学。提升区县级老年教育机构建设标准,推动区县级老年大学内涵建设,扩大老年教育场所,开发丰富的老年教育课程。研制实施学习型城区创建监测指导标准,开展示范性学习型组织建设项目。深化市区(县)两级市民终身学习体验基地建设,完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形成品牌体验项目和特色学习活动。

(四)加快高等教育创新发展

1.加大一流大学和学科建设力度。按照以省为主、大连有效参与的联合共建机制,全力支持在连高校加快“双一流”建设,推进在连高校高质量发展,提高高等教育在东北亚科技创新创业创投中心建设中的支撑作用。重点支持大连理工大学智能制造研究中心和医学中心、大连海事大学海洋运输实验楼和交通运输实验楼等项目建设。支持大连大学建设国内一流研究应用型地方大学,引育高层次人才,调整优化学科结构,建设重点学科,积极申报博士点。

文本框: 重点项目4
◆支持大连理工大学智能制造研究中心和医学中心、大连海事大学海洋运输实验楼和交通运输实验楼等项目建设。
◆支持大连大学综合运动场、医学实验教学楼、分析测试中心、工程训练中心等项目建设。
2.推进高校资源扩增。积极优化高校发展环境,服务国内外高校引进工作。优先规划、努力满足在连高校用地需求,支持在连高校办学空间扩展、办学条件改善,助力高校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推动高等教育资源扩增。支持大连医科大学为“健康大连”建设,培养更多创新性应用型医学人才。推动组建在连高校联盟,促进在连高校间合作交流,促进资源共享,形成发展合力。

3.高校与城市深度融合。加强对在连高校的统筹协调和服务,实施市校协同发展战略合作,充分发挥大连市区位、政策、前景优势和在连高校学科布局、科技创新等资源优势,促进科技、教育和经济融通发展,加快形成市校深度融合、协同发展战略合作新局面。坚持市校协同育人,推进高校紧密对接大连产业需求培养人才,提高学科专业契合度,促进学生培养方向与大连城市发展同向同行。助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进一步提升。促进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交流互动,推动高校优质资源向中学生定期开放。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指导与服务,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在连就业,鼓励大学生扎根基层干事创业。鼓励在连高校积极发挥人才优势和学科优势,参与城市决策咨询,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五)聚焦高素质专业化,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推进新时代师德建设。创新师德教育,完善师德规范,推动师德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引导广大教师争做“四有”好教师,全心全意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发掘师德典型、讲好师德故事,展现当代教师的精神风貌。把师德作为评价教师素质的首要标准,在教师招录、教师聘任、职务晋升、评选表彰工作中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

2.加快培养新时代名校长、名教师。实施“十百千万”工程,以基础教育领军人才培养为依托,深化同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教育部校长、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基地的合作,开展名优教师、名优校长研修;以名优校长、教师工作室为载体,建立以进修院校系统为纽带,强化新时代基础教育领军人才的培养,5年内培养10名有影响的教育家型校长和教师、100名名校长和名教师、1000名市级骨干教师、10000名区校级骨干教师。落实国家师范类专业办学标准,支持高校师范类专业认证。探索采取公费定向培养、到岗退费等方式,为乡村小学培养高水平师资实现城乡干部教师队伍一体发展。用好中小学教师人才激励政策,加大教育人才引进力度,建立“教育人才蓄水池”,完善新岗教师见习培养制度,为区域教育发展储备人才。

3.强化新时代教师职业能力提升。健全开放、竞争、有序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建立完善区域教师专业发展晋阶体系,引导和促进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支持大连教育学院建设高水平专业化研训基地,建立主题引领、课程实施、评估跟进的市级骨干教师培训认定机制,逐步形成名优示范、骨干带动、全员提升的区域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体系。提升教师政治素养,指导教育教学实践。优化教研体制机制,启动研修“创优工程”建设,以校本研修、研修共同体等为抓手,强化教师发展平台和教师研训队伍建设,加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教师教研科研引领,全面提升教师专业能力。提升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构建以校为本、基于课堂、应用驱动、注重创新、精准测评的教师信息素养发展新机制。实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研修,紧密结合教育教学一线实际,组织高质量培训,切实提升教学水平。组建乡村教师导师团队,充分调动优质学校智力资源,加强对乡村教师的培训,提升乡村教师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支持教师参加国家、省、市组织的海外培训、访学、进修、双跨团组,开展中外教师合作教研,拓展教师国际视野,提升教师队伍国际化水平。

4.强化新时代学科教师队伍建设。加大中小学体育、美育教师补充力度,推动实施体育、艺术教育专业大学生支教计划。探索通过购买服务方式,向中小学提供体育、美育教育教学服务。在中小学校设立专(兼)职教练员岗位,建立聘用优秀退役运动员为体育教师或教练员制度。鼓励优秀文艺工作者等人士到学校兼任美育教师。按600:1标准配齐学生卫生保健教师,为每所学校配置至少1名专兼职专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补齐专业师资不足短板。落实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支持职业院校聘请“大国工匠”等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到学校任教。“双师型”教师占专任专业课教师总数达到80%。力争建成8个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20个市级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成立10个大连市职业教育技能大师工作室。

5.提升教师队伍治理能力。创新和规范教师编制配备机制,统筹考虑、合理核定教职工编制, 盘活事业编制存量,优化编制结构。加大教职工编制统筹配置和跨区域调整力度,省级统筹、市域调剂、以县为主,实行教师编制动态管理。使教师由“学校人”变为“系统人”,有效解决县域内、城乡间、校际间、学科间教师超编、缺编问题。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和教师教育行为,完善中小学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建立健全教师退出机制,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活力。健全中小学教师工资长效联动机制,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进一步深化市属高校教师薪酬制度改革,引导高校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自主确定收入分配办法。对中小学教师“课上不讲课后收费讲”、直接或间接参与校外培训机构培训等行为严查处和“零容忍”。

文本框: 重点项目5
◆实施“十百千万”工程,开展名教师、名校长研修。建立“名优校长、教师孵化基地”。
◆支持大连教育学院建设高水平专业化研训基地,实施研训“创优工程”。
◆建立“教育人才蓄水池”,为区域教育发展储备人才。
(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激发办学活力

1.推进教育治理体系改革。不断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努力取得一批标志性、引领性改革成效。以简政放权为突破,以构建政府、学校、社会新型关系为核心,形成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广泛参与的教育治理新格局。持续推进教育领域市与区市县(先导区)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加快建立教育领域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市县财政关系。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大“一网通办”力度,完善教育行政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管理制度,减少对学校正常教育教学活动的干扰。加快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提升各级各类学校自主管理水平,最大限度地释放和激发学校作为教育“细胞”的办学活力。支持有条件地区推行校长职级制改革,加快校长专业化发展。建立健全社会公众参与教育决策制度,加强信息公开,保障公众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推进教育行政决策和学校自主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推动社会参与教育治理常态化。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完善督政、督学和评估监测三位一体的教育督导体系,构建覆盖全面、运转高效、结果权威、问责有力的教育督导体制机制,不断提升教育督导的科学化、专业化、信息化水平。强化督政评价工作,推动政府履职尽责;加强学校督导工作,深化中小学校(幼儿园)责任区挂牌督导,促进教育内涵发展质量提升;做好质量评估监测工作,为行政决策提供科学参考。

2.落实教育评价改革。全面落实中央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决策部署,完善党委政府教育职责评价,推进党委政府全面履行教育职责;以立德树人成效为评价学校根本标准,完善学校评价,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充分体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求的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实施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引领学校健全内部质量保障制度,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以师德师风为第一标准改革教师评价,引导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核心标准,改进学生评价,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积极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将艺术类科目纳入中考改革试点,减轻学生过重课外负担,形成五育并举的科学育人目标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探索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大数据,构建结果评价、过程评价、增值评价和综合评价四位一体的评价体系。积极鼓励第三方参与教育质量监测和教育评价工作。

3.深化办学体制改革。落实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同等法律地位,打造公平竞争环境,支持、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平稳有序推进民办教育分类管理改革,引导民办学校分类发展,鼓励民办学校开展现代化学校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健全政府补贴、政府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制度,引导社会力量兴办非营利性民办学校。落实完善民办中小学年度检查制度,规范学校法人治理结构。深入开展民办义务教育规范整治专项工作,持续推动义务教育结构优化和质量提升。依法治理校外培训机构。深化民办教育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高审批的效率和质量。探索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支持社会资本参与举办高职院校或二级学院,合作建设高水平公共实训和创新创业基地、深化产教融合。引导并支持职业院校与企业多形式、多途径开展合作办学,建立符合大连实际的招生、人才培养、就业联动机制。

4.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加强教育教学实践研究,改进教研机制,为提高课堂教学提供专业指导。改进教学组织形式,灵活采用集中授课、小组讨论、个别辅导、实践体验等多种形式,推进小班化教学,实施多形式协同教学、个别化教学。改进教学方式,注重因材施教,常态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多种教学方式,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创新教学手段,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改进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运用问题导向式、小组合作、主题探究式等多种学习方法,强调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动手实践,使学生在基于问题的探究性学习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七)加强新技术赋能教育,助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1.实施教育数字化智慧化工程。推进智慧教育示范区、示范校建设,扩大网络空间应用和融合应用试点范围。实施信息化基础能力升级工程,优化升级大连教育城域网,扩容改造中小学网络,加强乡村、海岛学校网络环境建设,逐步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加强双向教学终端配备,推动基于公有云的智慧校园、智慧教育评价、智能学习空间、“教育智脑”等部署应用。探索建设智能教室、虚拟仿真实验室、智能实验室和学习体验中心,构建起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深度交互的学习空间,为学生创设全面感知、体验式、浸润式学习场所。实施网络学习空间普及工程,争取实现人人进空间,人人用空间。推进基于物联网的校园感知环境、智慧安防、智慧后勤建设。

2.以信息技术推进教育教学变革。利用新技术创新教育教学模式、转变育人方式,支撑构建智能教育新生态。积极推进“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的应用,培育网络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红课程”“网红教师”,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范围。探索常态化“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新模式,实现异地远程同步授课、同步教研、同步训练、同步评价,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探索建立在线教育的学分认证机制,鼓励开展基于移动学习、自适应学习和学习分析等技术的学习活动,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定向推送学习内容、智能调控学习状态与进程、支持全时空学习协作和智慧化学习指导等方面的优势,有效促进学生在线学习互动,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适切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指导。

文本框: 重点项目6
◆改造升级全市中小学校的校园网络,小学、中学网速力争达到1000Mbps、10000Mbps以上,逐步实现WLAN+5G高速无线网络校园全覆盖,实现大容量、低延时的数字教学资源和教育信息数据的实时传输。
◆升级改造全市中小学校教室的“班班通”多媒体教学系统,配备“智能电子黑板+远程互动教学终端”等智慧教室设备,支持远程同步教学、异地互动交流和多维过程信息采集。
◆部署教育智慧云应用系统,打造“教育智脑”,逐步实现以教育教学大数据为基础的智慧化教育调控。
3.推进教育管理数字化转型。建设升级“三通两平台”,依托“大连智慧教育平台”和“大连智慧教育公有云”,实现数据伴随式收集、信息自动化分析,逐步建立教育信息化设备与资源的统一接口,探索基于开放接口的应用产品接入开发机制,实现教育信息数据的充分共享与流转。充分运用电子档案、数字画像、学习状态监测、教学质量测评、综合素质评价等数据,以多种评价方式,加强对教育教学过程数据的采集分析,应用新技术赋能教育教学全流程管理。分析和挖掘教育大数据,逐步实现精准化、智慧化的教育调控,解决教育治理的堵点问题。实施“大连教育数字课堂”教学资源库建设工程,建设中小学线上线下同步课程资源库、个性化学习素材资料库和职业教育仿真教学资源库;继续组织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和“互联网+千课计划”活动,开发本地化优质课堂教学资源,发挥优质资源的示范引领作用。

4.全面提高师生信息素养。形成教师信息素养培育与专业发展的长效推进机制,培养教师具备熟练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适应时代要求的行为习惯和综合素养,提升中小学(幼儿园)校(园)长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加强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建设,引导中小学校逐步开设人工智能课程。寻求探索政企合作,共建信息技术实验室、人工智能实验室,创造泛在的信息技术学习和应用环境。适时开展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测评,将学生信息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强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融合中的统筹力度,加强教育信息化专业团队建设,重构覆盖市区校的三级工作体系。积极开展教育信息化应用理论与实践模式研究,努力形成一批研究实践成果,全力推动传统教育向数字教育转型,打造“数字大连”建设的新增长极。

(八)扩大教育双向开放,彰显城市开放品质

1.稳步推进国际交流合作。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教育对外开放,与友好城市建立教育合作伙伴关系,形成定期交流互访机制,丰富交流形式,扩大交流规模,充实交流内涵,服务国家战略和城市发展。搭建学校体育、艺术、科技等方面国际交流合作平台,支持区市县(先导区)开展教育领域交流,鼓励和支持各级各类学校广泛建立多种形式的校际交流合作关系,培育建设一批国际交流合作示范学校和特色学校。鼓励职业院校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职业培训基地,形成1-2个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品牌项目,重点培养高端旅游、文化创意、先进制造等领域专业人才,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支持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引进德国、日本等国家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标准、优质资源、认证体系,为服务中国企业“走出去”培养高技能本土化人才。支持大连大学开展国际合作,建设海外孔子学院,积极参与汉语国际项目推广工作。

2.提升涉外办学质量。完善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国际学生定点学校、中外合作办学多层次国际学生就读体系,满足在连外籍人员子女就近入学需求。实行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年度检查、国际学生定点学校信息公开制度,采取多种举措加强质量保障,提升办学水平。完善对外开放服务政策法规、体系机制建设,研究制定大连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管理办法和《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引导涉外办学健康有序发展。

3.深化东北亚教育交流。落实“深耕日韩扩大开放”要求,加强并深化与日本、韩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港澳台地区的教育领域交流合作。通过举办“中日教育论坛”等活动,建设若干有特色、高水平、具有示范引领国际教育交流平台,服务大连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做好“少年使节团”项目,拓展中日、中韩学生交流互访。学习借鉴新加坡教育治理经验。

文本框: 重点项目7
◆培育建设一批国际交流合作示范学校和特色学校。
◆鼓励职业院校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职业培训基地,形成1-2个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品牌项目。
◆持续做好“少年使节团”项目,拓展中日、中韩学生交流互访,加深与日本、韩国交流。

4.推动区域联动发展。推动辽宁沿海经济带教育交流协作,发挥大连教育带动引领作用,分享教育创新成果。加强与沈阳、长春、哈尔滨等城市的合作与交流,服务“哈长沈大经济隆起带”。强化与辽宁省朝阳市、贵州省六盘水市、西藏自治区那曲市索县、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石河子市等地的教育合作,精准、务实地做好教育协作帮扶。推动与上海教育对口常态化合作,探索建立两市互派干部挂职交流和名师名校长联合培训机制,实现干部教师在线学习资源对接和师资课程共享。推进中小学结对办学,加强与上海等教育发达地区教育资源共享。

(九)落实系统思维,维护教育系统安全稳定

1.加强法治安全教育。坚持以宪法为核心、以民法典为重点,深入推进教育普法工作。落实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强化法治副校长作用。积极引导学校挖掘、整合法治教育资源,开发、实施具有地域特色的校本课程。积极推进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充分发挥依法治校示范校引领作用。将国防教育内容有机融入各级各类教育课程,依托优质特色中学开展少年军校和国防特色教育示范学校建设试点,拓展丰富学校国防教育实践活动,增强青少年学生国防观念和忧患意识。加强青少年安全教育,健全学校安全教育机制,把安全教育与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融合。推进安全教育课程化体系化建设,开足开好安全教育课程,有针对性增加反欺凌、反暴力、反恐怖行为、防范针对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等内容,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推进市区两级公共安全教育体验中心建设,鼓励各学校因地制宜建设个性化安全教育体验教室,开展应急疏散演练和安全体验活动,进一步提高师生应急意识和能力。

2.防控系统风险。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深刻认识维护学校安全、学生安全的极端重要性。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强化重大行政决策风险稳定评估。完善校园安全风险防控机制,树牢忧患意识、风险意识,坚持底线思维,时刻保持警醒,强化学校安全风险预警、事故统计分析,既防“黑天鹅”,也防“灰犀牛”,下好先手棋,积极应对处置好高校维稳、网络安全与舆情应对等风险挑战。

3.压实各方责任。狠抓学校“三防”建设,强化安全基础建设,提升安全防护能力。构建校园安全防护体系,完善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机制,形成多方协同合作机制,加大对重点场所、重点环节、重点部位隐患排查整治力度。推动安全监管常态化、长效化。落实好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完善防治学生欺凌制度体系。要完善重大安全事故通报机制,及时做好信息研判、议事协调、应急处置和善后恢复工作。

四、保障措施

1.全面加强党的领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东北、辽宁振兴发展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和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坚持和加强党对推进教育工作的领导,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动摇。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教育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建立健全党的领导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工作机制,形成落实党的领导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的工作格局,统筹全市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深入推进党建引领教育发展,牢牢抓实党建带团建促队建工作。发挥党组织在推进教育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政治核心作用,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落实教育系统各级党委思想政治建设工作责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加强党对民办学校的领导,强化对民办学校、中外合作办学院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监督与指导。坚持党要管党,推进教育战线的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政治生态。

2.全力推进依法治教。落实宪法和各项教育专门法律,推进地方教育立法,以良法保发展、促善治。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出台加强教育行政执法体制机制改革意见,切实使教育法律规则硬起来。深入推进依法治校,开展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推广一批依法办学典型,使学校成为践行法治理念的“首善之区”。鼓励各地开展全面依法治教实践区建设,使依法治教落地落实。加大普法力度,以案释法、以案普法,切实提高教育部门、学校负责人特别是主要负责人依法治教的意识和能力。

3.健全经费保障机制。坚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配置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依法落实各级政府教育支出责任,健全保证财政教育投入持续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确保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确保按在校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健全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均经费拨款制度和生均拨款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加大教育经费统筹力度,整合优化教育经费使用方向,保证教育经费向薄弱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弱势群体倾斜,解决好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加强教育经费使用监管,完善教育内部审计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加强对教育经费使用的绩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经费投入结构。

4.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加强家校协同育人,完善家长委员会的组织和功能,办好中小学家长学校,统筹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家长开放日、家长接待日等家校沟通渠道。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示范学校的示范功能,继续评选家庭教育优秀案例和开展“万名教师访万家”活动,更新家长教育观念,提升家长教育能力。完善全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充分发挥宣传、综治、公安、司法、民政、文化、卫生、共青团、妇联、关工委等部门和组织的作用,注重发挥领导干部、专家学者以及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的作用,建立多方联动机制。推动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等免费或优惠向学生开放,搭建社会育人平合。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建立公众参与机制,鼓励引导公众参与教育问题的讨论和协商,积极为教育发展贡献力量。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及时发声讲明真相、引导舆论,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关注教育、重视教育的良好氛围,不断开创教育发展新局面。

 

 

 

 

编辑:姜世荣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庄河市塔岭镇中心小学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联系地址:庄河市塔岭镇隈子村隈子屯133号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