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规章制度 > 辽宁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指导纲要(2017版)

辽宁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指导纲要(2017版)

2018年09月12日 13:52:19 访问量:1455

辽教发〔20176

第一部分前言

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贯彻执行《辽宁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2016年修订)》,根据《辽宁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实施意见》,制定本指导纲要。

一、课程性质 辽宁省地方课程是由省情教育和各类专题教育组成的地方综合性课程,是国家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课程的必要补充或延伸,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 本课程的开设,要有利于全面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加强地方课程管理与实施,解决课程的重复、交叉等问题;有利于学校实施、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体现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彰显辽宁特色;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爱家乡、爱辽宁、爱祖国的情感,为个人幸福、社会进步、国家富强、实现中国梦而不断成长。

二、课程理念

()立德树人,德育为先。本课程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体现辽宁特色,彰显辽宁精神,突出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坚定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面向全体,能力为重。本课程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紧紧围绕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避免艰深的理论阐述和学术概念,不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把促进身心健康作为第一要求,把知行合一作为第一原则,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注重实践,多元学习。本课程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以学定教”,突出践行环节,关注过程体验,避免学科化、成人化倾向,改变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倡导多元化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积极探究。

()立足过程,促进发展。本课程要立足学习过程,重在促进学生发展,把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有机结合,实施综合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激励、反馈、导向的功能。

三、课程基本特征

()综合性。本课程要优化课程结构,系统整合、科学安排省情教育和各类专题教育内容,注重横向有机整合与纵向循序渐进,避免课程及内容重复交叉等问题,充分发挥省情教育和各类专题教育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系统功能和整体效应。

()实践性。本课程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学生发展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关注学生生活和社会生产实际的结合,通过实践、体验、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参与、创新实践能力的发展。同时,给地方和学校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留有生成、开发、拓展、选择的空间,充分调动学校、教师、学生地方课程建设的主动性。

()时代性。本课程要反映国家及我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发展的新变化、新要求、新成果、新任务,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完善、充实、更新课程内容,增强课程发展的活力。

四、课程设置安排

()省情教育课程设置安排

1.辽宁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省情教育是体现我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发展及区域特色的综合性课程。省情教育包括省情通识和区域特色两部分内容。省情通识部分由省里统一组织编制;区域特色部分应体现各地的地域特点,由各市编制指导纲要和教学用书。

2.辽宁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省情教育通识部分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4-9年级整体安排课程内容,总计42课时。

()专题教育课程设置安排

1.辽宁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专题教育是依据国家及省对中小学开展各类专题教育的要求,按照“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个领域整合的综合性课程,贯穿于九年义务教育全过程。

2.辽宁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专题教育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1-9年级整体安排课程内容,总计339课时。

()辽宁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课时安排 年级 课时 课程门类 课时合计 省情教育 省情通识 8 8 8 6 6 6 42 区域特色 15 9 24 专题教育 人与自然 14 14 16 16 16 16 21 21 21 339 人与社会 14 14 16 16 16 16 人与自我 14 14 16 16 16 16 学年课时总计 42 42 48 61 61 61 30 30 30 405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省情教育课程总体目标 本课程旨在学生学习和掌握辽宁省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时代新风等基本知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学生逐步融入社会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辽宁、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学习和掌握辽宁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发展的基本知识,了解东北振兴发展战略,初步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发展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学生建设家乡、振兴辽宁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习和了解辽宁省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及愿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科学与人文素养,初步树立建设家乡、振兴辽宁、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志向。

()专题教育课程总体目标 本课程旨在学生学会与掌握必备的家庭、学校、社会生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学会与形成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关系的基本方法和能力;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与生活方式、良好的心理品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信息素养,提升学生的学习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发扬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培养公民意识、法治意识、生态文明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二、分类目标

()省情教育课程分类目标

1.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和掌握家乡的地理概况,初步认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与个人成长、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

(2)初步了解和掌握家乡的名胜古迹、人文景观、风土人情、时代风尚,掌握家乡历史文化的基本知识,初步认识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在中华文明进程和家乡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作用。

(3)了解家乡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发展的成就及趋势,了解东北振兴、辽宁振兴的任务,明确辽宁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和愿景。

2.能力目标

(1)初步掌握适应和参与社会的途径与方法,培养学生逐步融入社会的能力,形成珍惜家乡资源,保护家乡环境,维护家乡安全的自觉行为。

(2)培养学生初步的实地考察能力、田野调研能力,初步掌握收集、研究、分析、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初步掌握和运用调查研究的原则、途径、方式和方法。

(3)初步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初步形成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提高学生的学习力。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辽宁、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增强学生建设家乡、振兴辽宁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初步树立建设家乡、振兴辽宁、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志向。

(2)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培育和弘扬辽宁精神,继承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3)坚定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理解与认同,激励学生为个人幸福、辽宁振兴、国家富强、实现中国梦而不断成长进步。

()专题教育课程分类目标

1.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和掌握人与环境的常识,理解环境问题及其对个人、家庭、学校和社区的影响,分析和理解经济技术、社会生活、政策法律与环境之间的作用,知道公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途径和方式;引导学生关注科学和技术新发展,初步了解和掌握科学与技术对个人生活、社会发展的作用。

(2)初步了解和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常识;掌握文明礼仪的基本知识和要求;初步了解和掌握学生必备的法律常识;掌握诚实守信的基本要求;了解和掌握清正廉洁的意义与基本要求;初步了解和掌握金融理财知识;初步掌握生涯规划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其他国家、民族、地区文化的基本精神及风俗习惯,初步掌握与其平等交往、和睦相处的方式。

(3)认识和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引导学生感悟生命、珍惜生命;掌握必要的健康知识和技能,了解减少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掌握必要的安全行为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在日常生活和突发安全事件中正确应对的方法;了解艾滋病的基本知识、预防方法和措施;了解毒品危害的基本知识。

2.能力目标

(1)经历问题研究的过程,获得研究活动的体验和经验,初步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形成发现、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实践的学习能力。

(2)增强学生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环保行为习惯,初步形成绿色消费、低碳生活的方式,养成绿色出行、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主动参与家乡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

(3)培养学生成为当代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增强学生珍视中华优秀文明成果的意识;增强民主法治意识,知法、懂法、守法、用法;培养学生正确的理财意识,形成良好的消费观和生活观;指导学生树立生涯规划的意识,提高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形成具有国际视野、知晓国际规则并能参与国际交流的初步意识和能力。

(4)增强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意识,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培养学生逐步形成安全意识,掌握处理实际生活中的各类安全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自我生存能力;培养学生自律意识、规则意识、诚信意识、廉洁意识。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2)初步形成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道德,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网络道德的自觉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关爱自然、关爱社会、关爱自我、关爱他人的情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增强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一、省情教育课程内容

1.根据辽宁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发展的历程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在义务教育4-9年级安排课程内容。

2.每个年级分三大板块和若干主题。 第一板块:辽宁的“自然与地理”。主要内容包括区域位置、气候条件、地质情况、生物种类、人口状况、物产特色、交通建设、海洋环境、水资源状况和生态文明等。让学生从中熟悉个人生活、活动区域范围和特征,了解家乡区域变化和沿革,了解家乡社会生活、风土人情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特征和态势。 第二板块:辽宁的“历史与文化”。了解辽宁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主要包括民间故事、历史文化、名胜古迹、民风民俗、民族特色、艺术戏剧、时代新风等。让学生从中知道家乡人类活动的情况,认识家乡著名人物和事迹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新人新事新气象。 第三板块:辽宁的“经济与社会”。主要包括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科教进步、旅游资源等。让学生从中了解家乡人口、城市发展状况和趋势,了解家乡资源、环境特点,以及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和建设与谐社会的方略。了解家乡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收集家乡教育、科技发展情况及对家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了解辽宁振兴成就及经济发展规划和重点。

二、专题教育课程内容

本课程是按照“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个领域整合的综合性课程,涵盖了环境教育、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生态文明教育、法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文明礼仪教育、诚信教育、廉洁教育、科技创新教育、禁毒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国际理解教育等方面的内容,有序地贯穿于九年义务教育的各个年级,其各阶段的课程基本内容为:

义务教育1-2年级:

1.了解自然界中生命从孕育到成长的基本知识;了解个人身心健康及保健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了解五官构造中易受伤害的部分。

2.了解道路交通和玩耍中的安全常识;初步识别各种危险标志;了解家用电器、煤气(柴火)、刀具等日常用品的安全使用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和拨打报警、医疗等求助电话;了解并遵守各种公共场所活动的安全常识;认识与陌生人交往中应当注意的安全问题,逐步形成基本的自我保护意识。

3.帮助学生认识班级、学校、日常学习生活环境和基本规则;初步感受学习知识的乐趣,重点是学习习惯的培养与训练;知道社会生活中的规则,了解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学生初步形成规则意识、权利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4.了解爱国志士的故事,知道中华民族重要传统节日,明白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掌握日常生活中的礼貌用语,与同学友好相处的技能;掌握正确的形体姿态,养成良好的坐、立、行的习惯,打理自己的穿着、仪表和个人卫生;保持正确的读书、写字姿势;懂得尊敬父母、老师,对长辈有礼貌;遵守秩序,轻声交谈,不打扰他人;掌握少先队员基本礼仪。

5.感知身边环境的特点及变化,表达自己对身边环境的感受;知道日常生活需要空间、自然资源和能源等;初步知道日常生活方式对环境的影响,了解并实践学生在环保方面的行为规范。

6.学会观察、描述常见物体,知道常见的力;能简单描述常见动植物的特点;了解常见的自然现象;知道简单工具的使用,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培养问题意识。

义务教育3-4年级:

1.了解个体身心健康的发展过程,树立生命健康意识,理解个体身心健康和生命发展的意义;了解保护视力,学会合理用眼常识;了解自我,认识自我;树立自信,乐于学习;树立集体意识,善于与同学、老师交往,自主参与各种活动的能力;在学习生活中感受解决困难的快乐,学会体验和表达自己的情绪;建立正确的角色意识,对不同社会角色的适应;树立纪律意识、时间意识和规则意识,增强时间管理能力,能够正确处理学习与兴趣、娱乐之间的关系。

2.了解呼吸道和肠道等常见疾病预防常识;了解常见传染病的危害、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了解动物咬伤或抓伤处理办法;加强卫生和饮食常识学习,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和健康行为及饮食习惯;了解游泳和滑冰等体育活动的安全知识;培养遵守交通规则的良好习惯,形成主动避让车辆的意识;掌握火灾、地震等发生时的逃生与求助方法。

3.掌握问候、致谢或致歉等礼貌用语;掌握微笑、点头、鞠躬等常用体态语;引导学生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关爱同学、礼貌待人,养成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做到集会时按时入场,遵守会场要求;初步了解传统礼仪,学会待客、做客的基本礼节;初步了解经典的民间艺术。

4.培养学生诚实待人、关心他人、乐于助人;言行一致,不说谎话,作业和考试求真实,不抄袭、不作弊;守时、守信、有责任心,遇到失误勇于承担应有的责任,知错就改;了解法律的作用,体会法律代表公平正义,维护秩序,保障自由,保护人身、财产等权利不受侵犯;了解自己依法享有的权利,任何人的权利不可随意剥夺和侵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5.了解有代表性钱币的资料和知识,开展识别和使用钱币的游戏活动,形成对钱币的基本认识;学习、了解合法赚钱的方法和途径;开展跳蚤市场、义卖等体验活动;学会合理购买物品并正确记账。

6.调查和了解社区和地方环境的基本特点,知道本地区主要的环境问题,初步了解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了解社区自然环境的变化及其与人们生活的联系;了解我国和世界人口数量的变化;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技术产品及其对环境的影响,了解我国有关环境保护的主要法律法规。

7.观察、了解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和科技产品,讨论、探究科学现象和科技产品背后的科学道理;知道科技改变生活以及对环境的影响;学习使用简单工具,学习设计和制作简单的物品;开展科学探索和小创新、小发明活动。

义务教育5-6年级:

1.初步了解青春期发育及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了解男女少年在青春发育期的差异;青春初期的个人卫生知识;进行恰当的异性交往,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异性同伴关系;自立自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和兴趣爱好,学会悦纳自己;端正学习动机,调整学习心态,正确对待成绩,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克服学习困难,改变厌学等负面情绪,学会恰当、正确地体验和表达情绪。

2.学会应对敲诈、恐吓、性侵害等一般方法,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初步了解吸烟、酗酒等不良习惯的危害;知道吸毒是违法行为,逐步形成远离烟酒及毒品的健康生活意识;学会有效躲避事故灾害的常用方法,掌握事故灾害发生时的自我保护和求助及逃生的基本技能;了解常见的危险标识(如高压、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生物安全等),远离危险物;了解煤气中毒的发生原因与预防,触电、雷击的预防,中暑的预防和处理及轻微烫烧伤和割、刺、擦、挫伤等的自我处理;了解网络安全知识,提高网络安全防范意识。

3.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习俗及礼俗;知道餐桌上的基本礼仪,文明就餐;遵守公共场所的礼仪规范,做文明游客、文明顾客、文明乘客、文明观众;文明上网,建立网络道德观念;了解中华民族历代仁人志士为国家富强、民族团结做出的牺牲和贡献;知道重要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家乡生活习俗变迁;感受各民族艺术的丰富表现形式和特点,尝试运用喜爱的艺术形式表达情感。

4.知道在与同学交往中应真诚待人、言行一致、不占便宜;知道在集体生活中应遵守纪律、爱护公物;了解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初步树立宪法意识;初步了解未成年人权利的基本内容,了解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的内容;掌握初步自我保护的方法,知道权利受到侵犯时寻求法律保护,了解寻求法律保护的渠道。

5.学习、了解合理消费的知识和方法,初步了解消费需求与消费能力的关系;开展合理消费的实践活动,养成合理消费意识;收集、整理有关银行的知识,了解银行的基本业务,认识和遵守银行信用规则;收集、整理有关保险的基本知识,讨论保险的作用,开展选择和购买保险的模拟实践活动,培养风险意识。

6.初步了解世界共同体的常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也离不开中国;了解世界各种文化和世界多元性的知识;了解世界的人口、环境、贫困等是地球社会所面临的现实性问题;尊重、理解世界各国各地区在经济、文化、政治上的差异,尊重其他族群及其历史文化。

7.收集、整理小发明、小创造的典型案例,讨论发明创造的基本方法,开展小发明、小制作、小创新实践及展示交流活动;收集、整理科技模型制作的知识和典型案例,讨论科技模型制作基本方法,开展科技模型制作与展示活动。

8.了解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现象,说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了解人口及其老龄化问题;知道衣食住行因地区、文化等不同而存在的差异,并了解这种差异对环境的影响;知道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益处的同时,也可能给人类造成一定的危害;反思日常消费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倡导对环境友善的生活方式,理解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的必然选择。

义务教育7-9年级:

1.了解生活方式与健康的关系,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热爱生活、珍爱生命;了解痤疮发生的原因及其预防方法,月经期间的卫生保健常识,痛经的症状及处理;了解青春期心理特点和变化规律,正确对待青春期心理变化;知道不良心理现象和行为对健康的影响,学会自我调控的基本方法;建立自我认同,客观认识和对待自己;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状况确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学会在与人交往中有效保护自己的方法,构筑起坚固的自我心理防线。把握升学选择的方向,正确规划、设计自己的未来发展,培养职业规划意识,树立早期职业发展目标;逐步适应生活和社会的各种变化,着重培养应对失败和挫折的能力。

2.了解重大传染病和食物中毒、生活水污染的知识及基本的预防、急救、处理常识;了解简单的用药安全知识;了解艾滋病的基本常识和预防措施,形成自我保护意识;学习识别毒品的知识和方法,拒绝毒品和烟酒的诱惑;了解和预防在校园活动中可能发生的欺凌、暴力及安全事故,提高自我保护和求助及逃生的基本技能;识别容易发生性侵害的危险因素,学会保护自己;增强自律意识,远离未成年人不宜进入的场所,预防网络成瘾;遵守与维护公共场所秩序,不参加影响和危害社会安全的活动;正确使用各种设施,具备防火、防盗、防触电及防煤气中毒的知识技能。

3.了解礼仪的基本含义,学习礼仪的意义,与人交谈时的礼仪要求,掌握在公开场合文明交流和拜访接待的礼仪;理解父母,懂得感恩;掌握与异性同学交往的礼仪;集体活动时能遵守相关的规则和要求;了解涉外基本礼仪。

4.学习宪法的基本知识,增强宪法意识;懂得公民在享有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相应的法定义务,懂得不承担法定义务或触犯法律要承担法律责任;了解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刑事、民事、行政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了解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有关内容,知道揭发检举、及时报警、正当防卫等是同犯罪做斗争的有效手段;知道未成年人权益受到国家保护,掌握自我保护和维权的方法,学会采用诉讼或者非诉讼方式维护合法权益;知道诚实守信、遵守规则、崇尚正义是廉洁需要的基本品质;知道为达到个人目的的欺骗行为、占有不属于自己的钱财、有意损坏他人和公共财物是不道德和犯罪行为;了解生活中廉洁行为在给他人和社会带来好处的同时,也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坦荡和安宁;知道党纪、法律、法规惩治不廉洁行为。

5.知道中国历史的重要史实和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欣赏传统音乐、戏剧、美术等艺术作品,感受其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参加传统礼仪和节庆活动,了解传统习俗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尊重各民族传统文化习俗,珍视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优秀文明成果。

6.了解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知道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的关系,理解各类资源的重要性;了解特殊自然现象给环境带来的变化,人类活动、人口剧增、生活方式对环境的影响,环境污染事件的物理和化学过程,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及其局限性;理解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不能超越环境的承载力,友善对待环境的行为方式(垃圾处理、居室环境、绿色食品与安全生活等),积极参与亲近大自然、保护环境的实践活动。

7.学习、了解新媒体条件下的创新发展趋势及新媒体对学习生活的影响,开展新媒体创新、创意活动;收集、整理青少年科技创新的活动、成果及科技创新的方法,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机器人大赛等活动;收集、整理有关创新精神的相关论述,开展科学探究和创新实践活动。

8.知道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信仰和不同区域、国家、地区的人们之间应相互了解和相互宽容,加强相互合作,以便共同认识和处理全球社会存在的重大共同问题;探讨全人类共同价值观念,增进不同宗教信仰和文化背景的民族、国家、地区的人民之间相互理解与宽容,促进整个人类及地球上各种生物与自然和睦相处、共同繁荣与发展。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地方课程实施过程具有综合性、地方性、实践性的特点。教师要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理念和基本特征,了解课程设计思路,按照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设计,运用多种教学形式、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要选择多种形式实施课程 要结合城乡实际、学校实际、学生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全课程”整合教学、“主题式”学习活动等形式,将本课程与学校德育工作、军训工作、素质教育实践基地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学科实践活动、各种国际和国内专题周与专题日、家庭教育等有机结合起来。教学可按课时分散安排,也可集中进行专题讲座,还可通过主题班、团、队会等形式进行;教师可以直接教学,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教育活动。

()要整体把握各领域课程内容的相互关系 要依据课程指导纲要学习教材、理解教材、把握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淡化单纯的知识传授,加强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的联系,科学处理年级、单元(章节)、课时的内在关系,正确处理教学的预设性与生成性的关系,明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灵活有效地实施教学。

()要按照学生的学习规律开展教学活动 要坚持“以学定教”的教学观,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了解学生学习态度和兴趣,了解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基础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创新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灵活有效地采用教学方法,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资源,创设引导学生积极有效参与的教学环境,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实现师生、生生互动交流。小学阶段学生的某些教育和实践活动应在家长的帮助下进行。

()要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要从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出发,注重实践环节,突出体验过程,创设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学习情境,科学地提出学习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有效开展学生合作学习,科学指导学生探究学习,整合各种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力。

()要注重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要整体落实知识、能力、情感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发现问题,激励学生大胆尝试解决问题,逐步掌握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要知行统一,学以致用,重在践行,让学生学习的知识与技能落实运用到日常的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之中,落实运用到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之中,转化为思想信念理想上的认同,形成日常行为上的自觉和习惯。

二、评价建议

本课程的评价要坚持“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理念,把学生修习地方课程的情况纳入综合素质评价,并作为升学、评优的重要参考,全面发挥评价的诊断调控、展示激励、总结反思、记录成长、引领发展的功能和作用。

()坚持全面评价 要改变以片面的知识与技能为主,忽视学生素养、品质和能力的评价倾向,聚焦学生的核心素养,坚持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体评价,关注学生对知识技能理解和掌握情况,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的表现情况;注重学生日常生活的践行,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

()落实主体地位 要改变教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评价倾向,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家长参评和教师评价的整合互动。

()采取多样方式 改变单一的终结性评价和单纯书面测试的评价倾向,把评价重点放在学习过程上,通过课堂学习表现、活动参与状况、行为习惯形成等方面进行评价;把日常评价、学生成长记录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结合起来进行评价。

()注重反馈激励 改变评价造成学生不良心理、挫伤学生自尊心与自信心的弊端,以关爱和激励的态度,坚持积极反馈、激励为主,对学生作出公平、真实、客观、激励的评价,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在可能的范围内充分发展。

三、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资源开发与利用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开发与有效利用课程资源,是实施本课程的基本保证。

()有效整合和利用校内资源 校内课程资源包括学校内的各种场所和设施,如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以及文体设施等;校内人文资源,如校风校纪、校容校貌、班级组织、学生团体等;与教育教学密切相关的各种活动,如文体活动、班团队会、各学科课外活动等。在教学中有效整合和利用这些资源,结合课程实际与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提高课程实施的质量。特别要充分利用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的资源。同时,学校要积极改善办学条件,为教师提供更多更好的课程资源。

()因地制宜利用校外资源 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德育基地、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大学、驻军等。要把这些资源与课程有机整合起来,丰富和拓展课程的内容,增加本课程的实效性和开放性。

()大力开发与利用网络信息资源 要广泛搜集、充分利用网络所能提供的相应课程资源,一方面教师有计划地适时下载、整合相关内容,拓展教学空间,提高教学效益;另一方面教师要指导学生科学地选择和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丰富和拓宽学生的学习生活经验,培养学生网络道德,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四、教学用书编写建议 教学用书编写要以本纲要为依据,充分体现课程基本理念和特征,全面落实本课程内容标准的各项要求,使地方课程教学用书成为教师创造性教学和学生互动学习的最基本的教育资源。

()建立横向系统整合与纵向循序渐进的内容结构体系 要系统整合、整体优化、科学合理地安排省情教育与专题教育内容,避免内容交叉、重复、错位,避免内容偏多、偏深、偏难,关注各学段之间的衔接,注意体现基础性和阶段性,体现各年级内容的螺旋式上升。    

()选择反映时代性的素材 要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反映国家及我省的新发展、新成就、新变化、新要求,与时俱进,增强教学用书的时代性和地方性。

()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要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心理需求和实际生活需求,内容通俗易懂、容量适当、深入浅出。

()突出核心素养的培养 要注重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核心素养,突出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把立德树人,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贯穿于整个教学用书之中。

()要有开放性和选择性 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采用生动、新颖、活泼的呈现方式 语言要准确规范、简明生动;特别是小学阶段要图文并茂、直观形象、通俗易懂,增加趣味性;要以活动设计为主线,从问题导入,突出主题学习;版式设计活泼新颖,增加教学用书对学生的吸引力。

第五部分附则

1.本指导纲要是编写与审定地方课程教学用书的依据,是学校实施地方课程的依据,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是学生学习与学业评价的依据。

2.本指导纲要自201791施行。

编辑:姜世荣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庄河市塔岭镇中心小学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联系地址:庄河市塔岭镇隈子村隈子屯133号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