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学化”的主要表现是把小学的知识拿到幼儿园来教,或者以小学的方式开展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幼儿园会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教育评价等方面向小学靠拢,甚至模仿和照抄小学教育。
1.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以及应试教育思想深入人心。
2.优质幼教资源匮乏,缺乏能够引领学前教育发展的典范,学前教育的软件和硬件较差,尤其是缺乏高素质的幼儿教师进入学前教育领域。3.家长缺乏对幼儿学习和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的了解,以应试教育思想对学前教育进行评价。
4.幼儿园教师缺乏专业自信,受市场规律的影响而随波逐流。
从天性而言,人之初的婴儿就具有这种境界,他们好奇地探索,乐此不疲地游戏。因为乐学,他们的学习不是8小时,而是除了睡眠以外的所有时间;正是乐学,他们能在成人的帮助下,很快学会语言沟通和直立行走,掌握吃饭、穿衣等生活自理能力,获得对周遭世界的初步认识。在“小学化”的学前教育中,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人已经没有耐心让幼儿进行快乐的自主建构,以简单的填鸭、强化甚至呵斥或打骂让孩子就范,学习他们没有兴趣、力不能及的东西。
理想的学前教育是顺应天性,帮助幼儿自主建构的教育,而不是让幼儿为人生的成功而牺牲快乐的“小学化” 教育。正如卢梭指出的那样:“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也就是说,我们将造就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小学化”的做法实际上是以成人的世界干扰儿童世界,以成人的意愿压抑儿童的天性,以机械记忆的无意义学习取代意义学习和发现式学习。其结果不仅扼杀幼儿天性,限制幼儿发展,还无情地剥夺他们本该充满无限欣喜和快乐的美好童年。
经历“小学化”教育的幼儿经常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这种表现与其大脑的生理特点有关。幼儿的大脑皮层容易兴奋不容易抑制,注意力容易分散也容易疲劳,在没有兴趣的活动中更是如此。在此种状况下,如果强制幼儿长时间集中注意,就会造成大脑因过度疲劳所致的伤害。
幼儿的自我评价正处于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具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主要依赖成人的评价;二是评价不客观、比较情绪化。如果在这一时期内让幼儿获得较多的积极情绪、成功体验和正面反馈,会非常有助于他们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从而具有较强的自信心。游戏化、生活化、操作化的学前教育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能够让他们自主活动,因而有利于建立幼儿的自信,使他们获得理想的发展。相反,在“小学化”的学前教育中,由于违反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幼儿无法自主完成学习任务,经常在成人的强迫和责备中强制学习,久而久之,就会打击幼儿的自信心,使他们对自己的评价越来越低,形成自卑情结,因而使他们个性失健。
家长推崇幼儿园“小学化”的理由是:学习识字、拼音和简单的计算就是学到了东西,总比让幼儿在幼儿园里瞎玩好。在国外,比如德国,有专门的法律禁止幼儿园教授专门的知识,幼儿可以自由发展,从容快乐地游戏。德国教师普遍认为,儿童的智力不应该被过度开发,过多的知识会让大脑变成计算机的储存器,从而让幼儿缺乏想象,失去主动思考的能力。可见,间接知识的学习和灌输,貌似增长了幼儿的知识技能,发展了幼儿的智力,实则阻碍了对其可持续发展更重要的想象力和主动思考能力的发展,是得不偿失的。当我们片面发展幼儿记忆力的同时,探索力、想象力、思考力以及对人发展极其重要兴趣和自我意识等也都在发展的关键期,记忆力的片面发展也许正在危害着其他素质和能力的发展。